(原创)读者品读作品优劣的三种境界
2020-08-18 19:04:0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 

 

(原创)读者品读作品优劣的三种境界

 

文/陈昌才

 

 

      看作品,读文章,如何品读、判断其优劣?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‘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’。此第一境也。‘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’此第二境也。‘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’。此第三境也。”

    我将王国维先生的“三种境界”借用到读者品读作品优劣:

      读者的第一种境界:了解汉语言形音义的基本特点,了解字义、词义的正误、大小、褒贬、感情色彩。我称之为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。这类读者,品读作品的基本功基本具备。

      读者在阅读文稿时,具体主要看作家在表达所使用的字、词、句是否规范。因为,我们大家知道,汉字的字义有大小之分、褒贬之别、美丑之类,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。就字义的大小为例,一个“人”的“人”字,有多大?地球人,最大、最多,它可以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男人和女人、或者死人和活人、或者中国人和外国人。但是,也可以表示很少的一部分乃至只是特指某一个人。比如:北京人、丰台人、建国道人、第六编辑部的人,坐在前排的那个很精神的男青年。

      语言是带有强烈的爱憎、好恶的感情色彩的。形容女子长得漂亮,往往用“闭月羞花之貌,沉鱼落雁之容”来比喻。所谓“窈窕淑女、君子好逑”,“大美人”、“小家碧玉”……“尖嘴猴腮、贼眉鼠眼”一定是形容坏人的。有一句歌词,叫做:“社会主义好,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”,我们不能说:“社会主义好,帝国主义撤退回家了。”“逃跑”,属于贬义,含有蔑视的意思;撤退,算是中性词,感情色彩就没了。那个坏蛋,死了。属于中性词句。完蛋了、被击毙了、翘辫子了、下地狱了,属于贬义。用北京的“土话”还可以称之为“革了屁了”。但用于正面人物的死,皇上的死,是“驾崩”、领袖级人物去世,叫“逝世”,英雄“为国捐躯”,你得用“光荣了”、“壮烈了”、“牺牲了”、“辉煌了”、“上天堂了”、“永垂不朽了”……

      如果作者在遣词造句时,没有处理好这些最基本的语言规范,我们读者当然就有理由据此判断作者以及作品的优劣了。

      读者的第二种境界: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,读者掌握了语法修辞的一般规律。我称之为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。这类读者基本功提升了很多。

     人世间,虚假的东西,水分大的东西,冒牌的东西,甚至剽窃、抄袭的太多太多。有时真假混杂,善恶难辨,美丑难分,“假作真时真也假”。需要孙悟空识别妖精的火眼金睛。读者基本具备了“火眼金睛”, 当然也就可以“不为浮云遮住眼”啦。

      中国传统文化,博大精深,要用好词,读者必须学会精心辨析,学会推敲。唐代诗人贾岛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里面的“典故”,大家都是晓得的。

      抗战时期,郭沫若历史名剧《屈原》在山城重庆上演,其中婵娟(张瑞芳扮演)满怀愤懑痛斥背叛老师的宋玉的一句台词:“宋玉,我特别地恨你,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,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!”

     郭沫若说:“在台下听起来,这话总觉得有点不够味。似乎可以在‘没有骨气的’下面再加上‘无耻的’三个字。”张瑞芳没有马上回答。她站起来,学着舞台上的动作和各种语气表演了一番,最后摇头道:“好像还是不大够味儿!”“还是不大够味儿?”郭沫若似乎有点为难了,他一时实在找不出更满意、更恰当的话来代替它。正在一旁化妆的张逸生(剧中钓者的扮演者)插话说:“‘你是’不如改成‘你这’。‘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!’那就够味了。”郭沫若听了大受启发,觉得这一个字真是改得非常恰当。

      为什么这一字之改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?从语气的角度来说,“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”只是单纯的叙述语,缺乏强烈的感情色彩;而改为“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”,则成了坚决的判断句,省略了“你真该死!”“你真不是东西!”或“你真是禽兽!”之类极度强烈的语句,就像是指着宋玉的鼻子痛骂他的卑劣无耻一样,当然比一般的陈述句感情强烈而语气有力。改“是”为“这”,的确增强了语势。后来,郭沫若盛赞张逸生是自己的“一字之师”。

      读者的第三种境界:这类读者的综合素质比较高,基本功相当全面、扎实,甚至具有相当的学术造诣。在赏读、处理各类作品之中,应该是游刃有余的,能够发现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(或者修改意见)。在文稿的通顺、准确、简洁等方面的鉴赏,功夫独到。我称之为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

     汉字,亦称中文字、中国字、国字,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,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。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,大约将近10万个,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。每个词都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状态,反映着不同的景象和观点。我们在品鉴作品时,就会考虑作者在表情达意时,使用的某一个字、某一个词是否是最合适的“那一个”。为此,我们在赏读的实践中,要善于思考,试着将那一个“唯一”的名词、动词或形容词找出来,细细咀嚼、玩味,才能体验作者的苦心、深意或寓意。写文章,最重要的功夫之一,便是“推敲字句”,“形音义”都是非常讲究的。我们岂能一目十行,忽略字里行间的神奇与精彩呢?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020年8月10日  新北京半岛寓所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